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 “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央八项规定出台,这是新时代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突破口。短短600余字,句句实在话、贴心语,迅即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作风变革。 十余载光阴荏苒,数千日水滴石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
联系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任务,联系本地本部门本单位这些年抓作风建设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把握相关纪律处分条规,为查摆问题、集中整治打牢思想政治基础。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的讲话 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上常抓不懈。要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以昂扬斗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我们党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中央八项规定不仅划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硬杠杠”,更树立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风向标”;党规党纪紧跟实践发展,将原则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纪律规范
中央八项规定作为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制度成果,自2012年出台以来,推动党风政风焕发新气象。从制定到实施,从破题到深化,每一步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与历史担当。 2012年12月4日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即“中央八项规定”。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
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徙木立信之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作风建设动员令。这一战略抉择,以“小切口”撬动党的建设的“大变局”,用具体要求破除“四风”积弊,重塑党风政风。十余年间,党中央以上率下、驰而不息,将作风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严”字贯穿始终,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充盈神州,中央八项规定不仅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
中央八项规定,无疑是读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把“钥匙”。 “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昭示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更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生动宣告。
“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 “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是好不容易筑起的,一定要倍加珍惜,不断巡堤检修、培土加固”; ………… 党的作风正,人民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 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
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作风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培育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并以此激励无数党员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作风是其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党就把作风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了很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1921年至1935年,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其根源就在于脱离中国实际,一味盲从苏联经验。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其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主观主义对分析形势和指导工作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其
新中国成立后,为使我们党经受住执政环境下的新考验,党中央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党员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随着革命的胜利,我们党威望大增,要求入党的人十分踊跃。仅1949年,新党员就达140万人。新党员给党增添了新鲜血液,但不少人在思想认识上没有达到应有高度,思想作风不纯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同时,党内一部分干部的骄傲自满情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恢复、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紧密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培育形成了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新作风,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推动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恢复与发展。“文革”结束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呼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大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为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为突破口,坚决反对“四风”问题,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抓早抓小抓常,推动党的作风发生根本性好转。 用中央八项规定破解作风难题。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媒体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
老一辈革命家与模范人物用毕生实践,将党的优良作风化为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这些跨越时空的作风典范,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提供了历史参照,注入了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他们用行动证明:权力姓公不姓私,作风无小事,细节见初心。在新征程上回望这些精神坐标,就是要让红色基因永驻心间,让优良作风薪火相传,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绽放光芒。
毛泽东是我们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他常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同群众座谈、同干部谈心。 深入群众之中 毛泽东调研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症结,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寻乌调查最为典型。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时,随着一些城镇解放,迫切需要掌握城镇中各阶级
周恩来同志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他没有亲生子女,但周家是一个大家庭,像普通家庭一样,也会遇到生老病死、就业上学等问题。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建立什么样的家风,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时时在考虑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他不但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亲友长辈,以减轻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还主动担负起教育引导周家年轻一代的责任,在大家庭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家风。 十条家规与“三个必须”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展板上,醒
刘少奇秉持严于律己的原则,自我要求极严,同时也不放松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展现出高度的自律性。 拒换办公室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在艰辛起步。中南海作为党和国家的核心办公区域,忙碌而有序。此时,刘少奇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日理万机,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 刘少奇被安排在中南海万字廊办公。这是一幢旧式房子,共有3间,一间做办公室,一间做会客室,一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对敌坚决斗争、坚定不移,于己严格要求、艰苦奋斗,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强的党性原则。从“大事”到“小节”,朱德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党内没有特殊党员” 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在江西瑞金时,曾经被编在中央军委机要科党小组过组织生活。他担心党小组长顾虑他是首长,把他当成“特殊党员”,便与党小组长“约法三章”:一是党小组过组织生活必须通知
邓小平的工作作风有一条就是:果断明快、速议速决。他要求开会时间尽量简短,决不东拉西扯;决策和处理问题时非常果断,该拍板就拍板,决不延误时机。他主持的会议,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多余的话,抓住主题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就散会。 “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 曾担任国家经委主任的袁宝华在回忆文章中讲道:“小平同志主持会议从来不拖拉,讲话不多,条理清楚。记得有一次小平同志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只讲了
陈云同志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深邃的经济智慧和高风亮节的品质,为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坚持“不迎不送”的工作作风,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官场陋习,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一座作风建设的不朽丰碑。 轻车简从 直奔现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阶段,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为探寻破局之策,1960年,陈云计划前往河北、河南等地调研。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国家粮食生产格局
1934年冬,红一方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进军湖南宜章。路过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时,部队准备在村里宿营。 由于国民党大肆污蔑、丑化红军,老百姓不明真相,纷纷躲到山里去了。风尘仆仆的战士们进村后,严格遵守纪律要求,睡在老百姓房屋的屋檐下或者村里的空地上。 有一天黄昏时分,三名红军女战士发现,村民朱兰芳、徐解秀夫妇由于刚满一岁的儿子生病,仍然“躲藏”在自己家里照顾孩子。女战士们连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诸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然而,高压态势下,一些“四风”问题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甚至由风及腐、风腐一体。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进行评析,敲响警钟,提醒党员干部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思想上警醒起来、在行为上自觉起来。党员干部要用反面案例祛除“思想之毒”,在“教训可鉴”中持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干净干事、大